形态描述
形态
成鸟(繁殖羽):头部底色为白色,密布黑褐色细纹,具有不明显的白色眉纹和眼圈。上背、肩和翼上覆羽黑褐色,具白色的星斑和羽缘。飞羽黑褐色;次级飞羽有细的灰白色边缘。背黑褐色,与腰、尾上覆羽的方形白色区域形成鲜明的对比。尾羽白色,有灰暗色斑纹。下体白色,只在
胸、上有褐色斑纹。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,有许多褐斑。雌雄相似。
成鸟(非繁殖羽):上体多灰和灰褐色,在内侧大覆羽上有少量的白色斑点。下体白色,胸部有灰褐色条纹。
虹膜暗褐色。嘴黑色。腿黄或橘黄色。
量衡度 (mm,g;据 Prater et al.,1977;Hayman et al.,1998;Johnsgard,
1981)
性别 体重 体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 69—94 230—250 35—38 149—168 57—64 46—58
♀♀ 77—100 230—250 30—39 155—169 57—64 46—58
成鸟(繁殖羽):头部底色为白色,密布黑褐色细纹,具有不明显的白色眉纹和眼圈。上背、肩和翼上覆羽黑褐色,具白色的星斑和羽缘。飞羽黑褐色;次级飞羽有细的灰白色边缘。背黑褐色,与腰、尾上覆羽的方形白色区域形成鲜明的对比。尾羽白色,有灰暗色斑纹。下体白色,只在
胸、上有褐色斑纹。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,有许多褐斑。雌雄相似。
成鸟(非繁殖羽):上体多灰和灰褐色,在内侧大覆羽上有少量的白色斑点。下体白色,胸部有灰褐色条纹。
虹膜暗褐色。嘴黑色。腿黄或橘黄色。
量衡度 (mm,g;据 Prater et al.,1977;Hayman et al.,1998;Johnsgard,
1981)
性别 体重 体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 69—94 230—250 35—38 149—168 57—64 46—58
♀♀ 77—100 230—250 30—39 155—169 57—64 46—58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上体黑褐色,缀白色斑点。头、颈、胸的黑褐斑尤其浓著。眼周有细的白圈。眉纹白色较短小,仅从嘴基延伸至眼前。腰、尾上覆羽白色。胸以下为白色。嘴直而较细,为单一的黑褐色;嘴峰稍长于头长(嘴基至枕部)。腿较长,橘黄色。
生物学
罕见的迷鸟或旅鸟。1986年10月19日和11月2日首次在香港记录到单
只(Kennerley,1987);1990年4月1日和14—16日又有单只记录(Carey et al.,2001)。栖息于海滨、河口、潟湖、盐泽、水田。食多种昆虫、软体动物、小鱼等。
只(Kennerley,1987);1990年4月1日和14—16日又有单只记录(Carey et al.,2001)。栖息于海滨、河口、潟湖、盐泽、水田。食多种昆虫、软体动物、小鱼等。
国外分布
国外繁殖地在美国(阿拉斯加)、加拿大北部,越冬于北美洲(墨西哥、美国)及南美洲。偶然分布至亚洲(日本),欧洲(冰岛),大洋洲(新西兰、澳大利亚)和非洲。
国内分布
国内仅见于东部沿海地区、香港(Kennerley,1987;Carey et al.,2001)(罕见旅鸟,迷鸟;图141)。
分类讨论
分类讨论 这是一个美洲特有种,但偶然散布到亚洲、大洋洲、欧洲和非洲等地。黄色的腿极容易与矶鹬(Tringa hypoleucos)的亚成体混淆。另外可能混淆的种类是灰尾[漂]鹬(Heteroscelus brevipes)和大黄脚鹬(Tringa melanoleuca),后者曾经分布于日本。
亚种分化 无亚种分化。
亚种分化 无亚种分化。